2013年9月7日星期六

参与: 廖亦武:从纽约到哈佛

《参与》
《参与》 中国维权,维权新闻,canyu.org,图片新闻 
Find SIGG's Classic Aluminum Water Bottles at MYSIGG

Reducing our carbon footprint one bottle at a time!
From our sponsors
廖亦武:从纽约到哈佛
Sep 7th 2013, 08:22

廖亦武:从纽约到哈佛

2011年9∙11前夜,我从柏林飞抵纽约,入关的旅客排成长龙,安全检查极其严格,大伙儿都花了3个小时以上,来进入这座超级堡垒。

在荷枪实弹的大兵中穿行,我想:"这就是曾经超级自由的美国?"我的脑海里涌出惠特曼的诗句:"无论你是谁,地球为了你而有陆有水,太阳为了你而悬挂在天上,船舶在海上航行首先是为了你。"

接着,我在翻译黄文的引领下,入住曼哈顿时代广场旁边的酒店。太阳已经沉没了,在高楼的森林中,我的头顶交替闪烁着"五粮液"和"新华通讯社"的广告——也就是中国名气最大的传统白酒和间谍机构的广告。

恐怖头目拉登被歼灭了。9∙11当天,在美国笔会主持下,我登陆美国的首场活动如期举行。曾被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悬赏500万美金追杀的拉什迪出席并致辞,他笑容可掬,看不出那颗头值多少钱。我朗读了《大屠杀》——这首写于1989年六四的长诗,让我坠入地狱:"权力永远会胜利,屠杀在三个世界进行。"

共产党用子弹射死全体中国人对政治改革的热望,又将大伙儿的灵魂卖给金钱至上的魔鬼。中国经济就这样腾飞了。而经济衰退的西方,在已成定局的全球化中,似乎各国都需要垃圾成堆的中国市场,于是独裁和人权理所当然被忽略。我记录监狱黑幕的《为了一首歌和一百首歌》,显得不合时宜。奥威尔的《1984》和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就更加遥远了。

我要感谢经纪人伯恩施坦、作家菲利浦和拉什迪、美国笔会和刊登《逃离中国》的《纽约时报》,因为他们让我从乱糟糟的庞大纽约仰望到十分清晰的理想光亮。我期待着下一站哈佛,我是怀着朝圣之心从新泽西坐火车去哈佛的。抵达第一天我参观校园,导游指点着某某街道,如数家珍地告诉我,某某、某某某影响人类进程的思想家、文学家曾经在此起居。可我还无意间知道,中共高官习近平和薄熙来,如今一个台上一个台下,子女都在哈佛深造,薄熙来的儿子还僱佣了两个美国保镖。此外,中国还有多少有权有势的家族子女就读哈佛,哈佛通过这些子女,从独裁者的手里得到过多少利益,却是个谁也无法追究的谜。

难怪,哈佛资深汉学教授傅高义,出版了上千页的《邓小平改变中国》,傅高义说:"邓小平可能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在当时情况下,这一决策(指开枪杀人)也许是对的……"

我在哈佛费正清汉学中心朗读了《大屠杀》,接着和9个教授一块吃饭喝酒,却不知道多少教授持有和傅高义相似的"以大屠杀换取社会稳定和经济腾飞"的看法;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和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也是这种看法。所以我说,这些德高望重的老人都可以去中南海领取高额退休金。

经过教授们投票表决,我在哈佛大学的现场演讲和《大屠杀》朗诵,被禁止在哈佛网站出现——因为这会削弱中美学术交流和学者互访——哈佛著名的燕京学社是加强这种交流和互访的。

今年春夏之交,在中美政府、民间交流和互访成为家常便饭之际,泄密者斯诺登先逃香港,后逃莫斯科,掀起价值溷乱的巨澜。于是奥威尔的《1984》和我的《为了一首歌和一百首歌》都先后成为"警世"热门书。在一篇接一篇的相关英文书评中我揣测:年轻的斯诺登对中俄两国独裁政治的好感,是不是也源于《邓小平改变中国》这类学术权威书籍?

2013年8月27日于柏林

(《中国人权双周刊》第113期   2013年9月6日—9月19日)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