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4日星期三

参与: 徐行健:是谁逼疯了赵小丰?—— 一个政治犯的社会观察(之二)

《参与》
《参与》 中国维权,维权新闻,canyu.org,图片新闻 
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

By planting ten trees and ensuring that all our clothing is produced responsibly we allow each and every customer to make a difference. Join us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徐行健:是谁逼疯了赵小丰?—— 一个政治犯的社会观察(之二)
Sep 4th 2013, 00:05

赵小丰是我在北京延庆监狱遇到的一个犯人。他年过不惑,中等身材,清瘦,文弱。延庆监狱关押的基本是老弱病残犯人。赵小丰患有精神病,他被判刑,正是因为精神受刺激,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我遇到他的时候,他已在狱中度过十余年的铁窗岁月。

患精神病,而且杀母,这让人觉得很恐怖。实际上,赵小丰是受特定情境的刺激而精神失常的。日常生活中,赵小丰与常人无异。在精神病学上,这叫作心因性精神障碍,发病机制是当个体遇到巨大的压力或刺激时,心理崩溃而导致精神失常,当外界压力消失或经过治疗,即可恢复常态。

日常交往中,赵小丰随和隐忍、与人为善,遇人欺负,他也常常会自我克制,息事宁人。即使不以监狱里三教九流的标准,只按照通常的社会标准来看,赵小丰也是一个好人。

这样一个好人,怎么会杀母呢?

随着交往的深入,我逐渐了解到赵小丰的一些情况。

人格撕裂的生存状态
在出事前,赵小丰供职于新闻出版署下面的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通过钻研技术,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技术干部,后来担任副处长。

他是一个受共产党正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干部,听党的话,钻研业务,按以前的说法是"又红又专"。在单位里,赵小丰为人随和,人缘好,他听领导的话,与同事关系融洽,上上下下都尊重他,信赖他,也喜欢他。在家里,赵小丰有妻儿母亲,温馨美满。从各方面看,赵小丰的生活状态都令人羡慕。

可是赵小丰说,当时他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这源于单位领导安排他兼任该单位的基建工程处副处长。本来,赵小丰喜欢做技术工作,他的性格也适合同技术打交道,他还向我津津乐道他曾经参加过的科技攻关项目。但是,基建工程处副处长却是一个具有巨大利害关系的职位。建筑公司要想获得该单位的基建工程项目,赵小丰是他们要通过的第一关。作为动辄数千万、上亿元工程项目的具体经办人,很多环节都要赵小丰经手审核、签字。

另一方面,基建工程处的处长职位,却被单位领导有意无意地长期空缺着。赵小丰只是副处长,根本没有工程项目的审批和决策权力,决定权掌握在单位的主要领导手中,他负责具体事务的经办,只能按照领导的意图来履行程序,好比一个橡皮图章。

可他毕竟不是一个麻木冷漠的橡皮图章。在经办这些工程项目的过程中,他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严重问题。但他不愿或者说不敢违背领导的意图,只能按照领导意图签字通过。对于要承担的巨大法律责任,他心中又极为担忧恐惧。赵小丰曾数次向领导请求辞去基建工程处的职位,但领导一直不同意。

从旁观者的角度,也能看出这位领导的"匠心",他显然看准了赵小丰的性格特点。赵小丰既听话又能干事,还没有任何利益诉求,这样一个人,无疑十分安全可靠,符合领导的需要。领导让赵小丰以副处长的职位主管基建部门,却让处长一职长期空缺,而且,赵小丰作为另一部门的负责人,只是兼管基建处,不可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这就使他既没有决定权力,却要承担实际的工作和责任。实际上,赵小丰成了领导以权谋私的工具,他也知道自己的可悲角色,尽管他本人无意参与,可每一场灰色交易都在经他之手进行着。

赵小丰当然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那些巨额标的的工程项目,在程序上都经过了他的审核签字,一旦出事,他不可能不承担责任。

这样,赵小丰无异于堕入了无间道,每天生活在官场潜规则和特定人格心理的剧烈冲突中,生活在对法律和未来的恐惧中,惶惶不可终日。

他说,当时心理压力太大了,处于极度焦虑状态。而就在这个当口,他与母亲又在其职位去留问题上发生了矛盾。赵小丰想坚决不干了,他的母亲却强烈反对。终于有一次,在与母亲发生激烈冲突时,赵小丰精神失常,竟然失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官僚专制制度是悲剧根源

从赵小丰的案例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家庭悲剧,但它的根源却在于体制。正是体制环境造成了赵小丰的人格撕裂和冲突,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道德焦虑。这种心理压力和道德焦虑,如果长期无法消解或释放,就会积聚成心理上的巨大负面能量,一旦失控,冲破人的正常心理防御机制,就会导致精神失常,发生破坏性行为。赵小丰在工作中产生的心理压力无法消解,终于在家庭矛盾中找到出口,积郁的负能量被尽数释放出来,造成惨绝人寰的家庭悲剧。

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赵小丰的人格撕裂和冲突呢?

赵小丰接受的是共产党正统教育培养,并且是从做技术进入干部行列,性格单纯,为人正派,要他同流合污,也参与以权谋私分一杯羹,他做不出来,也根本应付不了那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尽管共产党的话语体系和道德系统里,有正面的倡导,比如大公无私、廉洁奉公等等,但在官僚体制下,官僚权力主宰一切,它要求人们奉行的首要原则是服从,是听"党"的话,服从领导的安排。于是,赵小丰的人格特点与他置身的体制现实,发生了荒诞的背离。如果按照共产党宣传的道德标准行事,只会遭受排挤、寸步难行;如果闭目塞听,完全听从"党"和"领导"的摆布,他又极为矛盾、痛苦。何况服从型的人格和多年的党化教育惯性,也使得他根本不敢违背领导的意图。

官僚专制体制的本质是把人作为权力的工具,压迫人服从专制权力,按照官僚意志行事,而不能本着自己的良心和真实意愿做人做事。一个人要想在官僚体制下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扭曲自己的人格,乃至恶化或者同罪化,直至突破道德底线走向深渊。这也是汉娜•阿伦特所谓"平庸的恶"的滋生机制。二战中,那个签发处死数万犹太人命令的阿道夫•艾克曼,就曾像机器一般顺从、麻木和不负责任,直至陷入罪恶的深渊无法自拔。阿伦特冷眼观察被告席上的艾克曼,发现他并不是人们想象中"十恶不赦的恶魔",他不过是一个平凡无趣、近乎乏味、个人素质极为肤浅的人。然而,"平庸的恶"也许是人类最本质的现实。底线越是降低,人格越是污化,越能够适应坏的体制,甚至如鱼得水。然而对于那些良知未泯、责任感重的人,比如赵小丰,既不愿扭曲人格,又要适应官僚体制,内心必然是天人交战,冲突不断。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赵小丰是在对抗"平庸的恶"的过程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一个原本正常的良善之人,就这样被"逼成"了精神病;一个原本祥和的家庭,就这样砰然破碎。

官僚专制体制和悖乱的意识形态,正是赵小丰人生悲剧的根源和罪魁祸首。

弱者何以安身立命

有人也许会质疑,赵小丰的悲剧也有其性格因素,他为什么就不能顺应官僚体制,同流合污呢?

那么,当坏制度与好品格发生冲突时,我们是应该否定好品格,去为坏制度辩护,还是应该否定坏制度,从而努力改变坏制度,来维护好品格呢?为什么好品格就不能有一个好的制度环境来维护,使好人一生平安呢?

还有人也许会说,赵小丰心理太脆弱了,他为什么就不能坚强点甚至决绝点呢?他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坚决请辞啊!

的确,当瘟疫流行的时候,体质虚弱的人会患病死亡,但总有体质强壮的人能够幸存。那么,我们是应该指责那些死者为什么体质虚弱,抵抗不了瘟疫呢,还是应该消灭瘟疫,让体质虚弱的人也不得病呢?我们为什么非要为坏制度辩护,让这种邪恶、黑暗、严酷的官僚专制体制来考验和锻炼人的心理品质呢?我们为什么不去努力实现一种好的社会制度,让弱者也能有活路,也能安身立命呢?

诚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是当邪气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已经制度化,我们又怎能苛责赵小丰这样一个平凡的好人不能挺身而出,像英雄那样只身对抗这样的生存环境?

当然,专制体制本来也有自己的道德系统,但可能保证它不腐化变质吗?在奉行儒家伦理的中国封建社会,"仁义礼智信"几乎提点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但数千年来历经无数个朝代,哪个朝代以此维持住了官僚队伍的廉洁,避免了系统性制度化的腐败?结果不都是沦为"满嘴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

令人尤其深感惨痛的是,赵小丰至今都不能明白导致其人生悲剧的社会制度根源,因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他有着强烈的负罪感,他努力改造,对每一个犯人都尽力帮助,想以此来赎罪。

赵小丰的悲剧,并非个案或者孤例。

在专制制度下,社会的精神病状况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每当政治环境黑暗、社会氛围严酷时,比如历次政治运动、文革时期,社会上发生精神病的人数就大大增多。良知本乎人性,自由乃是天赋,而专制制度恰恰要压抑人的良知,扼杀人的自由,这必然会在人的精神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和无处申诉、无从解脱的冲突。惟有能够守护我们的良知,确保我们的自由的宪政民主制度,可期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