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7年,马丁路德吹响宗教改革的号角,宪政民主国家也随之纷纷确立。16世纪的日内瓦城邦是瑞士众多城邦之一,由于改教家约翰加尔文在此牧养教会,遂不仅改变了日内瓦政治,也使日内瓦成为欧洲改教运动乃至宪政主义的策源的。英国神学家、牛津大学威克理夫学院院长AlisterMcGrath在其名著《加尔文传-现代西方文化的塑造者》中指出:宗教改革时期日内瓦成为欧洲、北美甚至整个世界改教和社会运动的中心,成为颠覆专制、更新秩序、输出革命的策源地,"就革命意识而言,日内瓦可以和莫斯科相提并论"(注18)。当时的日内瓦大学的毕业生接受了宗教改革思想的洗礼,分配到欧洲各地,最终引发荷兰、苏格兰、英格兰以及北美的宗教和政治革命。
近代史上第一个荷兰共和国,实际上是荷兰新教徒反抗西班牙天主教专制的产物,催生共和国的主要动力来自新教徒信仰自由的呼吁。1568年,荷兰人在新教领袖沉默者威廉(WilliamtheSilent)领导下起义反抗西班牙政教合一的专制,经过40多年浴血奋战,1609年荷兰共和国成立。
人们将英国宪政的最早起源归为贵族与国王缔约的1215年的《大宪章》,但贵族阶层实际上跟神职人员联手应对国王的,各级主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坎特伯雷大主教斯蒂芬兰顿)(注19)。教权与政权的抗衡为英国宪政革命铺下道路。而后者在西方一直被称为是ThePuritanRevolution,即清教徒革命,这是清教徒为主体的各教派信徒,反抗英国国王为元首的国教及其绝对专制的革命行动。1688年,革命到最后清教徒们居然保留了君主制,因为在他们看来,君主制的瓦解不是主要的,政教分离、君主受宪法制约、君主本人的信仰状况和宗教宽容才是最为重要的。中国人把英国宪政革命误读为人民一心想消灭君主制,非也,英国清教徒们只想保障信仰、财产的自由,只要君主受宪法制约、君主是新教徒,那么作为国家政治元首也是可以的。
由于日不落帝国地域广阔、英联邦国家覆盖全球,所以由清教徒革命奠定的君主立宪、政教分立、多党议会、三权分立等等宪政模式和很快席卷全球,并且直接影响了美国的独立及其宪政民主的确立。1620年为反抗宗教压迫而逃往北美的清教徒,在大洋彼岸建立了自己的家园。1776年,缔造了一个目前再没有比它更完美的宪法的美利坚合众国。
作为美国宪法之母的《五月花号公约》是基督徒的杰作。《五月花号公约》将约的神圣性奠定在上帝的超越性上。此公约要求公共机构的产生必须立于盟约精神,亦即,社会里的公民有自由结合、自我治理的权利,并可以通过制定对大家都有利的法律来管理自己,而政府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众所周知,清教徒基于信仰,将基督教的价值观深深地打在美国的宪政建构上,正如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所说的,"在美国,宗教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民情,而是扩展到人的智识(intelligence)。在英裔美国人中,有些人是因为对某个基督教信条本身的信仰而尊奉之,有些人却是因为害怕别人怀疑他们无信仰而尊奉之。因而,在普遍同意之下,基督教毫无阻碍地统治着。""清教不只是一种宗教教义,它在很多问题上与最为绝对的民主与共和理论是一致的","固然是一种宗教教义,更是一种政治学说"。
日内瓦、荷兰、英国、美国的宪政历程是人类宪政的起源,无不与基督教价值观有深刻的联系。尽管后来非欧美国家也纷纷立宪,走向民主自由,但最初的宪政国家,却是在北欧和北美,也单单在基督教文化地区,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象儒家宪政派也指出台湾、日本、新加坡等并非基督教文化为主流,反而是些东方的宗教占主流。其实这些后发展国家是直接拷贝、嫁接政治层面上的宪政制度,直接享受基督教文明的结果的,他们在嫁接过程中有很多的阵痛。而我们要追问的是最初的宪政制度从哪些国家而来,促成当时国家的宪政的文化背景是什么?溯本清源才能做好最好的铺垫、把握了原初性才有利于不走偏路。在此意义上,基督教宪政是当今中国宪政主义中的原教旨主义。
除了从基督教教义与宪政主义的关系、基督教与西方宪政史的关系的了解中,得出基督教宪政的存在根据和历史佐证外,当下中国的种种形势,也呼唤基督教宪政浮出水面。首先是当下已经接近一亿的基督徒及其信仰活动,构成了基督教宪政的最基层土壤。尤其是中国家庭教会,很有当年英国清教徒运动的特点(注20),他们在追求信仰自由和建立教会的过程中,无疑推动了选举、契约、集会自由、出版自由、政教分离等于宪政密切相关的主题,他们的不断发展和传播,构成了建构基督教宪政主义和推动中国宪政实现的动力军。相比之下,儒家宪政最近几年才开始进行培训班、夏令营等零星活动,当代儒生们无法与民众联接,就是再过20年,也无法跟组织严密、敬拜仪式持续周全的基督教相比。如今基督教在中国的壮大,跟清末民初、五四时代有了天壤之别,谁再发起一场"非基督教运动",谁就注定会成为国际笑料。
其次,基督教作为最为强调普世性的信仰(罗马书1:14-15无论是希腊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所以情愿尽我的力量、将福音也传给你们在罗马的人),有利于抵制宪政诸流派中的民族主义倾向。基督教是"因信称义",即获得救恩的唯一一个主观要件就是"信",而其他的民族、种族、国家等都不构成障碍。地球村里都是弟兄姐妹,毫无排斥和歧视。基督徒更爱天国及普世性的教会,对盲目排外是最不能接受的。而秋风在《儒家宪政民生主义》中说:"中国人必须回到儒家。这是无可逃避的命运。如果不回到儒家,中国就没有自我,因为中国没有灵魂。中国也不会具有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必以精神的自主为根本。这灵魂就是儒家。"如此的断言,等于中国要自绝于世界文明、尤其是基督教文明,如此发展下去,宪政主义非成为民粹主义不可了。
最后,目前反宪政逆流极端嚣张,多篇文章纷沓而来,在它们的立论中,原教旨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他们最主要的立论依据。"新左派""毛左"们当然也是反宪政逆流中的主角。如果说极端民族主义的"毛左"们是反宪政派中的原教旨的话,那么在宪政诸派中,基督教宪政无疑是宪政主义的原教旨主义,也因此是应对极端"毛左"们的真正理论武器。义和团、红卫兵仇视和抵制一切西方文明,对基督教最甚,因为他们知道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根本,是他们的天敌。经过基督教文明洗礼的中国人,很难再有民族主义的激情、也丧失了批判西方文明的能力,真正的基督徒就意味着"亲西方"、拥抱"普世价值"而非中国特色。也只有基督教宪政理论,才因为具有深厚的信仰根基和鲜明的立场,才能真正应对各种反宪政逆流的侵袭。
总之,既然有儒家宪政一派,那么有基督教宪政一派,也是合情合理的。本文只是首篇概论基督教宪政的文章,提出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展开论述,希望能在后续文章中能有更加清晰有力地阐述。本文也是"抛砖引玉"之作,希望更多对基督教宪政有负担、有感动的仁人志士,加入到此宪政一派当中。集思广益、大胆言说,使作为宪政一派的基督教宪政富有生机与活力,为中国之宪政转型作出该做的贡献。
作者:曼德曾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现居美国,任华人教会牧者。曾任圣山网主编,著有多部著作及文章。
附注:
注1:杨小凯《基督教与宪政》见爱思想网站http://www.aisixiang.com
注2:陈永苗《愚公移山的读经运动和基督教宪政》见信仰之门www.godoor.net
注3:任不寐《90年代的精神出路:神学自由主义》
注4:王怡《圣约与宪政主义》《政治神学的可能性:基督教与自由主义》
注5:曼德《中国需要的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精神--兼与刘军宁先生、秋风先生商榷》见中国宗教学术网
注6:曼德《大国崛起的真正根源》见《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05Z期|
注7:范亚峰《宪政转型的中道模式》见公法评论网
注8: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http://www.pacilution.com/
注9:公法评论网http://www.gongfa.com/
注10:圣山网http://www.shengshan.org/
注11:中国改革宗神学网http://www.chinareformation.com/
注12:"管理治理":基督徒的管家职责,见圣经创世记1:28: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注13:"文化使命"TheCultureMandate:加尔文神学中基督徒区别于福音使命的改造世界的人生使命
注14:伯尔曼《基督教对西方法律发展的影响》一文,见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注15:见曼德《民主宪政与基督教盟约神学》见影响力中国网
注16:曼德《中国需要的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精神》见中国宗教学术网
注17:见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注18:《加尔文传-现代西方文化的塑造者》第2页、第178页,英国AlisterMcGrath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注19:顾肃《基督教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见《基督教与社会公共领域》12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注20:曼德《家庭教会:中国的清教徒运动》见台湾《新使者》杂志135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