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肖滨教授,在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参加座谈会,做了关于广东省发展战略的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出了一个启发性的观点,认为中国改革的模式可以称之为"撕裂式的改革"。意思是说,中国改革的启动,往往是在某一个地区,某一个领域撕开一个口子,然后这个口子逐渐继续撕裂拉大,最后导致整个局面的改变。
这个非常形象的说法,贴切地表现出了中国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的路径。但是问题在于,这样的路径,是否会继续延续?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否还会延续过去的"撕裂式"的方式进行?
针对这个疑问,我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疑问:谁是撕裂者?我认为这个问题,关乎中国的"撕裂式"改革开放能否继续进行下去。
我的看法是:中国1978年启动改革进程之后,采取的基本路径,正如肖滨教授总结的,就是从局部突破的所谓"撕裂式"的步骤,从地方开始,从某一具体的领域开始,逐渐推广到其他地区和部门。中国学界也有人称之为改革的"倒逼机制"。这样的改革路径比较谨慎稳妥,使得改革可以在可控的条件下进行,因此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问题在于,谁才是真正的"撕裂者"?从八十年代至今的经验来看,我认为,以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为代表的支持改革的主政者才是真正的"撕裂者"。换句话说,没有来自中央的支持,没有邓小平在党内一言九鼎的地位,即使有来自地方上的突破性的改革尝试,这个体制的口子还是不可能被撕裂开。
当年虽然有万里等省一级领导人支持地方上的农村承包制的实验,但是如果不是得到邓小平的支持,这个实验一定会夭折,因为华国锋等大部分当时的中共高层是持保守立场的。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特区建设上。1982年开始,陈云等党内高层就对深圳特区持怀疑和批评的态度,如果不是邓小平出来说话,即使主政的胡耀邦,赵紫阳也会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而退缩。从农村到城市,八十年代一系列的改革开放的步骤的推进,没有来自中共高层的支持,是不可能进行的。所以,真正的"撕裂者",是中共高层的改革派领导人。
原因在于,一直到今天,中国还是一党专制的政治体制,有关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还是由中国最高当局决定。对于地方上,不同领域内的各种"撕裂式"的改革尝试,他们支持,口子就能被撕裂开;他们反对或者不支持,地方上的尝试就会烟消云散。关于乡一级的干部普选,曾经在四川步云乡等地都有人进行过尝试,但是最后无疾而终,就是因为没有得到上级的支持。
肖滨教授在会议上介绍了广东顺德目前进行的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改革的具体内容而言,是令人充满期待的,是符合"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方向的。但是,顺德改革进行了好几年,为什么其影响连广东省都没有扩展开?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北京当局的态度。而不能推广,意味着北京当局不认同这样的改革方向,而这,才是今天中国的问题所在:我们没有当年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那样的来自上层的"撕裂者"。
显然,一党专制的政治体制不被"撕裂","撕裂式"的改革就只是是仰人鼻息的改革,前景暧昧不明。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